在职场,最近涌现出一股“回流”潮。一方面,曾经光彩四射的外企,面对一批做大做强的中国本土企业,两者在市场和人才的竞争上愈演愈烈;另一方面,长期以来,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北京、上海等中心城市成为吸纳富余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区域,但随着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,情况发生了微妙变化。
应届生“流向”宜居城市
最近的调查显示,部分二、三线城市就业吸引力正在上升。2012年应届毕业生10大期望就业城市依次为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成都、深圳、厦门、杭州、南京、武汉、西安。与2011年同期数据对比后发现,2012年应届毕业生的期望城市更加分散,不再大量集中于少数一线城市。相比于一线城市,二、三线城市的雇用前景越来越好,就业机会越来越多,就业竞争不太激烈。
据悉,近年来,为改变毕业生就业区域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,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和基层就业,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,实施了“大学生村官计划”、“三支一扶”等政策。与此同时,大型企业也在抢滩二、三线城市。此外,不少大型企业,特别是全国性企业,增加了在二、三线城市的招聘人数。不少企业开始将研发基地、制造工厂向二、三线城市转移,还给人才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条件。
外企精英“回流”本土企业
以前无论专业人才,还是管理人才,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士,都常有从本土企业跳槽到“外企”的意愿。而近期,这股趋势却出现了“回流”现象。
在2011年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中,本土企业延续了近年来的强劲势头,前50位排名中本土企业占据了40席,而在2004年本土企业仅占到16席。不仅在大学生中受到青睐,也有信息显示,一些头顶“天花板”的外企的高管也更多投向了本土企业的怀抱。
事实上,正是不断快速成长的中国企业在改变力量对比的版图,也改变了中国企业的雇主形象。在全球财富500强中,中国企业已超过54席。数据显示,每年1月1日按市值排列世界前2500家上市公司,今年新进的415家公司中有83家来自中国,也就是说,每5家就有1家来自中国。
城市与企业都在比拼吸引力
对于优秀人才而言,促使他们“回流”的原因是什么?
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行业吸引和待遇吸引这些都是简单外在因素。中国本土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条条框框少。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对优秀人才而言有一个更好的发挥空间和学习平台,是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。
待遇方面,本土企业的薪资结构更为灵活,本土企业对人才的投资力度也在持续加大,薪酬福利成为他们一贯采取的人才吸引策略。与之相对的是,外企高薪高福利的社会认知正在被打破
报告显示,今年上半年,上海仍是招聘需求最为旺盛的城市,占全国招聘需求总量的近两成;二线城市中,上半年招聘需求表现抢眼的为天津、南京、杭州、宁波、福州、西安、长沙、郑州、昆明、大连、济南等城市。
从各企业的招聘情况来看,上半年外商独资企业的招聘需求数量有所减少,占所有企业招聘需求数的16%;招聘需求量最大的仍是民营企业,占54%的招聘份额;国企上半年网上发布职位数逾10万个,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达到29%。